2000年3月,神农架林区全面停伐天然林。面对工业经济滑坡、企业下岗职工剧增、农民增收受限、财政收入锐减、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各种困难与压力,林区人民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围绕保护与发展两大主题,提出了对神农架进行“二次大开发”,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经济体系的设想,把神农架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粗放原始开发向科学有序开发的成功转轨,实现了国民经济由“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的历史跨越。
一、天保工程建设给神农架林区带来巨大变化
1、林区干部思想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天保工程的实施给林业干部职工的观念带来了更新。表现在:一是自下而上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靠拼资源、卖木材、打消耗战的思想不复存在。现在保护意识增强了,都知道在搞好保护的前提下,要努力寻找生存、致富的路子,而且居有定所。二是生活信念发生了变化。林业职工多年沿袭下来的“等、靠、要”的思想,被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所取代,自我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坚定。三是干部职工身份发生了变化。林场副场长一律实行3年全员聘用制。昔日引以为自豪的全民所有制的“砍树人”,如今变成了护林人、种植户、养殖户。四是生产形式发生了变化,吃了多年的“大锅饭”,以天保工程的实施而宣布终结,家庭型民营经济已让部分林业职工过上了小康生活。五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侯鸟式”的生活方式,迁徙式的工作形式,如今已被林场、管理所、护林站取而代之。
2、林区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过去,以木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主的产业结构,主宰着林区经济的发展,木材收入占全区总收入的80%。天然林全面禁伐后,以天保工程后续产业,特别是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彻底打破了“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小水电业,以茶叶基地、板栗基地、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黑李基地为主的种植业和以养蜂、养羊、养鸡、野猪特种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初具规模,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装机总量达6.8万KW,旅游业年总收入近2亿元。
3、林区经济效益和林农职工收入明显增长。 实施天保工程前的199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332万元,其中木材及木材相关行业的财政收入占80%以上,是典型的“木材经济”、“木材财政”。2005年在没有一分“木材财政”收入的情况下,财政总收入过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继续保持省第一。特别是近两年增长明显,说明神农架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绩,正朝健康、稳步发展迈进。林区农民在经过了实施天保工程的阵痛期后,基本摆脱了“靠山吃山”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得到根本转变。农民和林业职工收入也有较高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1999年为1588元,2000年为1241元,2004年为1906元,2005年为2164元。1999年伐木时林业职工年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2005年年人均总收入过万元。
4、林业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林业系统现有职工1405人。在分流安置中采取定编定岗、竞争上岗,实行管理干部聘用制、技术人员考核制、职工双向选择制,优化了林业干部职工队伍,提高了整体素质。
5、林区生态效益明显改善。近年来,通过各种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民从生态保护中得到了实惠,林区从生态保护中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从生态保护中赢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到2005年末,林业用地增加5333.3公顷,森林面积增加81.7万亩,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林区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神农架林区水土流失面积,从1998年的575 km2降到2003年的411 km2,减少28.5%;土壤侵蚀模数从3650 T/ km2降至3220T/ km2;河流泥沙出量从209.8万吨/年降至132.3万吨/年,下降40%。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保护,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动植物种类增多,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神农架“动植物王国”的美誉更加斐声中外。全区已连续2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据测定,神农架境内空气质量状况最佳的金猴岭,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米16万个,超出具有保健水平每立方米4000个的近40倍。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神农架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和“华中生态园”。
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辛努力,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实现5.41亿元,同比增长19%,是2000年的1.92倍;财政总收入过亿元大关,三级财政收入达到9825万元,同比增长84%,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亿元,同比增长20.2%,是2000年的3.8倍,累计超“十五”计划4.4亿元;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900万美元,是2002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164元,增加258元,同比增长13.5%,是2000年的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26元,同比增长6.1%,是2000年的1.6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林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和拓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林区社会平稳过渡
随着天然林的全面停伐,“天保工程”实施这一历史性转折,改变了神农架经济发展的方向,改变了财源收入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思想大解放。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前提,及时提出了经济发展从资源消耗型转向生态保护型,围绕保护与发展两大主题重新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神农架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以后,林区党委、政府强化保护是立区之本的观念与意识,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上,将保护切实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予以突出,当发展与保护出现局部矛盾时,发展服从于保护,当建设与保护出现抵触时,建设服从于保护。为全面加强对神农架森林资源的保护,认真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管理,持续利用”的林业工作方针,林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林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决定》,提出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并推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一是抓好重点工程,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移民等重点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运动。二是优化林业结构,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对林业产业化的引导和调控,加快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三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的改革,鼓励多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四是坚持科教兴林,强化依法治林。在实施林业科技振兴计划中全面提升科技含量,大力加强林业法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垦滥占、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违法犯罪行为。五是多渠道增加投入,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林区地方财政每年安排林业建设资金50万元,重点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苗基地建设。同时,保证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所需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到位。拓展林业建设的投资渠道,减轻林业税费负担,切实加强林业建设资金管理。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实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区、乡(镇)两级政府对本地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林业副乡镇长。党政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指标,纳入全区综合责任目标统筹管理,实行党政干部任期内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将林业生态建设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2、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近年来,林区党委、政府按照“政府转让产权,企业转变机制,职工转换身份”的思路,采取变卖资产筹一块、盘活存量活一块、政府出让经营权增一块、政府从预算外资金中安排一块的方式多方筹措改革资金,通过“拍卖出售,一步转民;租赁承包,逐步转民;全部买断,民营控股,以债转股,公有民营;剥离包袱,分块转民;整体转民,主体转民;股份合作,合伙转民;认债配股,承债转民;一厂多制,混有民营;先破后卖,重组民营”等十种方式对全区国有中小企业实施了民营化改革。
3、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开放活区”战略,努力营造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固巢安凤”、“优巢留凤”。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研究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招商引资措施。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服务者是公仆,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者是罪人”的观念。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文明等问题。着重解决政务工作、生产流通、服务行业、中介组织、人际关系等领域中突出存在的失信缺信问题,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真正使“人人都是林区形象,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区形成“人人尊重客商,乐于服务客商,主动保护客商”的人文环境。二是转变招商观念,提升招商引资的源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借鸡生蛋、借脑引智、借力发展”的观念,想方设法地引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结识一位朋友,引进一个项目,争取一笔资金”的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做好争取项目、资金工作。大力推进网上招商,积极参加和策划网上洽谈会,利用网络与国内外客商沟通联络。三是精心谋划项目,提升招商引资的凝聚力。全区各级各部门都围绕“一园四区”建设的目标,积极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形成蓄势待发的态势。真正使每一个项目做到客观实在、简捷明了,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增强项目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四是坚持“走出去”战略,组织党政考察团、招商团先后赴港澳、京沪、江浙、川渝等地及旅游名区学习经验、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引进客商,赴宜昌、襄樊、十堰等周边市县学习考察等,寻求区域经济协作、推动旅游发展整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五是坚持“请进来”战略,以优惠的政策、开放的形象、良好的环境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三特”、“兴发”、“惠民”、宜昌中交船业等大集团(公司)、大品牌落户我区。2000年至今,累计签定招商引资项目412个,实施项目361个,协议资金总额40.2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0.4亿元,共引进客商300余家,极大地拉动了我区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
4、大力发展旅游业。神农架林区近年来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神农架的支柱产业来抓,在旅游业发展上,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强化市场竞争导向,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打造精品战略、科文兴旅战略、对外区域联合战略、对内优势整合战略“五大”战略,推行基础建设工程、人才素质工程、改善环境工程、行业管理工程等“四大”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完善配套、快速发展”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旅游规划工作力度,实现了从大办旅游向办大旅游的转变,从支柱产业型向主导产业型的转变,从粗放型旅游向集约型旅游的转变,不断提高了神农架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旅游业给林区经济社会带来的显著成效。全区已建成木鱼、松柏、红坪三个重点旅游接待重镇;重点开发和完善了神农顶、天燕、香溪源、玉泉河四大旅游区;推出了“三峡——神农架——神农溪”国际旅游线和区内旅游循环线,基本形成了“两线三镇四区”的旅游总体发展格局。全区拥有旅游公司(集团)3家,4A级景区3个,旅行社14家,宾馆饭店38家,其中星级饭店23家、有一定接待规模的旅游农庄136家,全区日接待能力近7000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2003年全区共接待游客50.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22亿元,2004年接待游客74.2万人次,同比增长55.6%,旅游经济收入17463万元,2005年接待游客86.02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18338万元,同比增长19.2%和21.6%。
5、大力发展替代产业。一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结合天保工程的实施,扩大高山无公害蔬菜、茶叶、中药材基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1907公顷,茶叶700公顷,草本中药材基地1254公顷,经济林如板栗、核桃、黑李等干鲜果基地也初具规模。二是养殖业健康发展。全区生猪存栏4.9万头;山羊存栏4.8万只,家禽存笼24.19万羽。野猪特种养殖起步良好,已入栏野猪200余头。已实现了60%的护林员有基地,有项目,林业职工在搞好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林下种养殖、采集业人均增加收入3500元。通过旅游业、替代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实现发展兴区目标
在2003年底召开的林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把神农架建设成“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国家生态园及旅游明星区、生态农业区、水电示范区和文明富裕区(即一园四区)发展战略。
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和“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战略方针,神农架林区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森林面积达到365.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达到343.9万亩,用材林11.8万亩,经济林10.2万亩;第二阶段,即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2%以上,森林面积达到369.5万亩;第三阶段,即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92%,森林面积达到370.7万亩。全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林业产业结构合理,林区的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真正达到生态立区、产业富民的目的。
坚持实施旅游主导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坚持生态旅游的产品定位,实施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业主开发、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指导方针,按照建设“唯我独有、华中地区最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海内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高点起步抓规划。聘请知名专家和一流规划设计院,完善神农架旅游总体规划,抓好景区景点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强化硬件造精品。在巩固提升三个4A景区的基础上,用2—3年时间,新开发两个4A景区,完成神农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滑雪场等旅游项目建设。三是对内改制抓整合。推进区内旅游资源、机制、人才、市场大整合,实现不同管理者和不同产权拥有者的产权联合,构建统一的旅游大型集团公司,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四是拓展市场抓联合。加大区域旅游联合力度,以“一江两山”和“新三峡”旅游品牌统一对外促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客源供应网络,突破性发展入境旅游。五是产业配套抓完善。高标准建好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改善接待条件。提高旅游队伍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行业管理,用3—5年时间,旅游行业软件水平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景区标准。
坚持实施农业奠基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市场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构建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以神农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为依托的特色农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配套的观光农业,大刀阔斧地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地建设,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抓好有机茶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坚持实施工业支撑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生态工业、绿色工业、环保工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着力构建以绿色产品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一是配套旅游抓工业,把着力点放在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上。二是扩大开放抓工业,把着力点放在引进利用外资上。三是保护环境抓工业,把着力点放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
坚持实施基础配套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路网、电网、通讯网。 抓紧区内路网、电网、通讯网、广播电视网和数字电视建设以及其它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通达“123”工程,即以林区旅游中心城镇木鱼为轴心,通过大力实施道路建设,达到一小时可至全区所有景区,二小时可至全区所有乡镇,三小时可至周边所有市区。用3年时间,实现交通“三化”(即国、省道高等级化、区乡道黑色化、乡村级公路网络化)、区内路网“两纵两横”并畅通五大出口的目标;用3—5年时间,实现所有乡镇和小集镇、中心村程控与移动通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景区景点和乡镇计算机与互联网普及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