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建设座谈会交流汇报材料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07-02-12来源:湖北省林业局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字体: 打印本页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省天保工程建设情况,及支持神农架林区天保工程示范点建设的有关情况作大会发言,欢迎各位领导和各兄弟单位的代表给予指导。
  一、我省天保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0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省21个天保工程县市区全面实施了天然林停伐,建立起了森林管护总站、森林管护站、管护片、管护点四级管护网络体系,对工程区内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年消耗量较工程实施以前减少130万立方米;工程区内共关闭木材采伐企业196家、木材加工企业767家,取缔林区木材交易市场91个,转产分流安置20740人,其中,从事森林管护5663人,公益林建设728人,种苗建设250人,旅游开发等其它渠道1783人,一次性安置12316人;工程区完成人工造林21.9万亩、封山育林534.5万亩,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公益林建设任务;工程区还完成了第一批森工企业1.7亿元债务资金的核销工作,为森工企业转产创造了条件,工程建设累计完成资金投入14.82亿元。
  六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第一,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生态质量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内森林面积由工程实施之前的4183.4万亩增加到4395万亩,净增加211.6万亩,增长5.1%;森林蓄积由10301.1万立方米增加到11327万立方米,增长10%;森林覆盖率由46.1%增加到48.5%,净增2.4个百分点。同时,森林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高,林分结构更趋合理,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植被群落正在逐步恢复。由于森林植被的增加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天保工程区的气候条件逐步改善,风沙、旱涝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林业系统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是通过实施森林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活动,基层森林管护站(林业站)的站容站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日常办公基本上实现了微机自动化,改变了多年来林业站破旧落后的面貌;二是各地利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用材林基地等天保工程替代产业基地建设,管护站职工通过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其中,目前有的已产生效益;有的县市通过积极实施“二万元致富工程”,大大提高了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是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将工程监理、林木种苗招投标、公示制等先进的管理办法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使林业系统干部在组织实施和管理大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林业事业的发展锻炼了人才。
  第三,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林业行业初步摆脱了“两危”困局。天保工程实施前,我省林业行业由于资源匮乏,人员包袱沉重,大多数企业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况,企业职工无班可上,林业行业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天保工程实施后,我们及时关闭了一些资源消耗型企业,对其债务实行停息挂帐处理,对包括国有林场职工在内的林业企业职工进行了分流安置。通过开辟林下资源开发、造林、育苗、森林管护、森林旅游等多种就业渠道,使8000多名职工重新走上了就业岗位。林业职工收入较天保实施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从事森林管护的职工为例,这类职工原来在森工企业平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而现在平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10000元。
  第四,工程区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天保工程实施后,由于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林区林业生产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各地充分利用林区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中药材、苗木花卉、林下种植、野生动物养殖等不消耗森林资源的产业,弥补了因天然林停伐造成的地方经济减收,林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地方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及做法
  总结天保工程实施六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坚持责任到县,县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天保工程是一项政府工程,各级政府对工程实施负总责。按照国家的这一要求,从工程启动开始,省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省长为组长,林业、财政、发改委、劳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天保工程领导小组;工程区各市州、县市也分别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真正落实政府负总责任的要求,省政府每年都与市州政府签订了天保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市州与县市、县市与乡镇,也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把工程建设责任进行了层层分解和落实。各级党政领导不仅挂帅,也参与其中,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天保工程森工企业的转产分流安置问题,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这项工作刚开始时反响强烈,为了扎实稳妥地搞好职工的一次性安置工作,各工程县市均成立了由有关权力部门组成的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领导直接组织协调一次性安置工作;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一次性安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全省一次性安置工作的顺利推进。全省安置工作结束后,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没有反弹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宣传,为工程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天保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保护好天然林,靠林业部门一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提高大众的认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始终将宣传发动作为工程实施的第一道工序来抓。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介绍工程实施的做法和经验,既宣传了我省天保工程实施的成绩,又扩大了影响,同时还让全社会了解了天保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实施情况;二是督促各工程县市按照天保工程中划定的禁伐区、限伐区,设立禁伐、限伐标牌,并在主要交通要道树立大型天保工程建设宣传牌、森林防火、封山育林等碑牌,通过这些碑牌的设立,使天保工程的停伐、限伐政策执行情况,受到社会的监督,同时,也使天保工程政策措施、重大意义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三是组织各工程县市制作了反映天保工程实施成效的电视专题片,真实地记录了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直观地反映工程建设的成效。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天保工程的社会影响,使保护天然林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工程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抓住天保工程建设机遇,改革林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多年来,旧有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林业部门背上了沉重的人员包袱和经济负担,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各工程县市抓住工程实施的机遇,对现有的林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企业单位进行转产分流,对事业单位进行定编、定员,实现减员、减事、减费,公益事业实行“以钱养事”。目前,各县市基层林业管理站作为县林业局的派出机构,定编4—6人,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国有林场通过实施富余人员一次性安置,人员精减了60%以上,保留了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一部分林场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生产型转变成公益型的国有林场,林场的主要职责就是资源保护。通过这些措施,改变了过去林业基层管理机构重叠,人员臃肿,工资靠“两金”,以罚代法的混乱局面,使林业部门的职能更加明确,管理更趋规范。
  (四)强化资源、资金两项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一是在资源管理上狠抓管理体系建设。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各工程县市按照森林管护的任务,全面建立了森林管护总站、森林管护站、管护片和管护点四级管护网络体系;二是开展森林管护站达标建设。省局专门制定了天保管护站的达标标准,各县市按照这一标准,建立健全了森林管护制度,推行了管护员竞争上岗、绩效挂钩和末位淘汰制度,实现了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规范运作;三是在天保工程区内开展了多次严打行动。2001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天保一号行动”、“天保二号行动”、“宜昌行动”、“房县行动”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极大的震慑了犯罪分子,巩固了天然林停伐成果;四是在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湖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责任追究办法》,规范了工程的资金管理,明确了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切实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实施好天保工程的责任感;五是开展了天保工程专项审计。2005年以来,省天保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了全省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专项资金审计,各工程县市人民政府按照省天保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协调审计部门,对天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如有一个工程县超标准发放了一次性安置补偿资金,审计反映这一问题后,省天保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该县自筹240万元,自行解决超标准补助的一次性安置资金。
  (五)狠抓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天保工程区替代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天保工程成果的巩固和工程区广大林农的脱贫致富问题。为此,我省从2003年开始,把天保工程区后续产业建设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三年来,先后在神农架林区、建始县和远安县召开了3次以后续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现场会,研究部署天保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以天保管护站为依托,开展三个“5”的产业建设计划,即每个天保管护站建5000亩联办林场、500亩经济林药材基地、50亩苗圃。要求各天保县市依托当地优越的资源条件,抓住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机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速生丰产用材林、干鲜果茶经济林、森林旅游、苗木花卉、野生动物养殖和森林食品等7大产业,调整和优化好产业结构。目前,各地在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基地建设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神农架林管局替代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目前以森林旅游和林下种植、养殖业为主的替代产业已初具规模,林业职工收入较之天保刚启动时有大幅度的增加,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群众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六)创新工程管理方法,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2001年以来,我省围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一是全面开展工程监理,通过招投标的办法,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对工程设计、施工和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推广检查验收招投标制,保证了检查验收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避免了 “关系”验收、“人情”验收、“水分”验收的现象发生,保证了检查验收的客观性和公证性;三是对工程用种用苗、设备实行公开采购,阳光操作;四是创新工作激励机制。在天保工程区开展争创“天保杯”优质工程奖评比活动,对各工程县市的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排名,激发了各地保优争先意识,切实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天保工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程区内广大林农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目前工程区内集体和农民群众所有的天然林纳入了保护,但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天保管护费主要是用于护林员管护报酬;二是森工企业转产关闭后,离退休职工养老统筹没有很好地解决,影响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足额发放,离退休职工的安置还存在着隐忧;三是工程地方配套资金没有足额到位,导致工程投入标准降低,工程建设质量受到影响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06年是进入天保工程第二阶段的关键年,我们在圆满完成第一阶段建设任务的同时,对第二阶段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谋划。首先是继续强化天然林资源的管理。目前,我省正按照国家的部署,研究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天保工程区的改革将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人工商品林适当放开采伐,探索人工商品林流转搞活的经营模式;对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继续实行严格的保护,巩固好天保工程建设成果。其次是推行天保工程信息管理,建立天保工程资源管理、森林防火信息平台,完善保护和防控网络,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三是结合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林场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对天保工程区内的国有林场,根据其地理位置、林分的功能特点,进行全面调查,科学区划,为区划为公益型林场的干部职工纳入财政供养打好基础。四是研究保护天保工程区农民利益的保障措施和办法。按照“谁的林子谁管护”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管护队伍的结构,尽可能做到集体、个体的林分由农民自己管护,自己领取管护报酬。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在天保工程区启动,使天保工程区的农民群众从中受益;五是搞好天保工程效益监测。计划在天保工程区设立一批监测点,对天保工程实施前后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森林植被群落、野生动物种群变化和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天保区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将来科学客观评价天保工程实施成效打好基础。六是在后五年的天保工程实施中,把后续产业发展放在工程建设的突出位置,研究制定支持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天然林保护成果的巩固和天保工程区林业职工和农民增收。
  四、支持天保工程示范点建设的主要措施
  神农架林区是我省唯一的国有林区,在国家将神农架林区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天保工程示范点建设单位后,我们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支持神农架林区示范点建设:
  (一)帮助神农架林区理清思路,制定了符合林区实际的发展模式。神农架林区是我省天保工程区内唯一的国有森工企业,为加强神农架的保护,促进神农架的发展,省林业局认真给省委、省政府当好参谋,积极宣传神农架的生态地位,努力扩大神农架实施天保工程的社会影响。省委、省政府对神农架林区的保护和发展极为重视,近三年来,每年在神农架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研究神农架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建立了由省直有关部门组成的支持神农架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省林业局为联席会的召集部门,在几次联席会上都提出,神农架林区要从资源消耗型转向生态保护型转变,要重新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神农架调研后,明确要求神农架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形象地比喻神农架林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就是“第一看林人”,从而理清了神农架林区的发展思路。
  (二)帮助解决神农架天保工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神农架林区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天保工程实施后,神农架林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人员转产分流安置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为此,我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研究解决该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神农架林区天保工程的顺利推进。一是在天保工程启动之前,为解决神农架林区停伐后资金来源断绝的困难,我局协调财政部门,安排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解决神农架林区停伐后造成的资金缺口;二是工程实施之初,在国家尚未下达一次性安置资金之前,省局倾斜安排资金1200万元,提前对神农架部分森工企业富余职工进行安置;三是神农架森工企业职工基本完成安置后,为了解决神农架职工分流的遗留问题,省林业局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安排400万元作为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的配套资金,专门用于解决神农架林区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的遗留问题;四是将神农架林管局离退休职工纳入林区社会统筹。天保工程实施前,神农架林管局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企业内部统筹、封闭运行,企业负担沉重;天保工程实施后,在我局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神农架林管局的离退休人员转为属地林区社会统筹,对神农架林管局离退休人员转入社会统筹后,由于欠缴及遗属生活费、丧葬费、抚恤费等三项费用形成的缺口,由省里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贴补,保证了神农架林区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三)根据天保工程后神农架林管局的管理职能改变,争取省编委批准其为事业性质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以来,神农架林管局作为林区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其单位性质是森工企业,与其承担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性质极不相称。为此,我局积极帮助神农架林管局向省有关部门积极反映,通过多方做争取工作,2005年9月,省编委批准同意神农架林管局由中型一类企业改为林区党委、政府直属的事业机构,改变了神农架林管局多年来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保证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联系,及时指导,促进工作。神农架林区生态地位重要,社会高度关注,神农架天保工程实施的成败是全省天保工程建设的关键,为此,省局将神农架的天保工程建设摆在全省的重要位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神农架的情况,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省林业局一是把对口联系的小康扶贫工作点安排在神农架林区,每年派一名处级干部和两名工作人员在神农架蹲点;二是互派挂职干部,省林业局派一名副处级干部,到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挂职,同时还吸纳神农架林管局和保护区管理局的两名干部到省局挂职。通过互派干部,使省局和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以及神农架林管局、保护区管理局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关系。